10.6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技术,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从工厂到现场的“仓到仓”全链条一体化物资、物流、物管体系。通过手持终端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集装卸、运输、仓储等整个物流供应链信息的一体化管控,实现项目物资、物流、物管的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解决传统模式下无法实时、准确的进行物流跟踪和动态分析的问题,从而提升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水平。
10.6.1 技术内容
(1)建立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平台,实现编码管理、终端扫描、报关审核、节点控制、现场信息监控等功能,同时支持单项目统计和多项目对比,为项目经理和决策者提供物资全过程监管支撑。
(2)编码管理:以合同BOQ清单为基础,采用统一编码标准,包括设备KKS编码、部套编码、物资编码、箱件编码、工厂编号及图号编码,并自动生成可供物联网设备扫描的条形码,实现业务快速流转,减少人为差错。
(3)终端扫描:在各个运输环节,通过手持智能终端设备,对条形码进行扫码,并上传至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平台,通过物联网数据的自动采集,实现集装卸、运输、仓储等整个物流供应链信息共享。
(4)报关审核:建立报关审核信息平台,完善企业物资海关编码库,适应新形势下海关无纸化报关要求,规避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货量大、发船批次多、清关延误等风险,保证各项出口物资的顺利通关。
(5)节点控制:根据工程总承包计划设置物流运输时间控制节点,包括海外海运至发货港口、境内陆运至车站、报关通关、物资装船、海上运输、物资清关、陆地运输等,明确运输节点的起止时间,以便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平台根据物联网扫码结果,动态分析偏差,进行预警。
(6)现场信息监控:建立现场物资仓储平台,通过运输过程中物联网数据的更新,实时动态监管物资的发货、运输、集港、到货、验收等环节,以便现场合理安排项目进度计划,实现物资全过程闭环管理。
10.6.2 技术指标
(1)建立统一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工作流和移动应用等技术,实现多项目管理,相关人员可通过手机随时获取信息,同时支持云部署、云存储模式,支持多方协同,业务上下贯通,逻辑上分管理策划层、业务标准化层、数据共享层三层结构。
(2)采用定制移动终端,实现远距离(>5m)条码扫描,监听手持设备扫描数据,通过https安全协议,使终端数据快速、直接、安全送达服务器,实现货物远距离快速清点和物流状态实时更新。
(3)以条形码作为唯一身份编码形式,并将打印的条码贴至箱件,扫码时,系统自动进行校验,实现各运输环节箱件内物资的快速核对。
(4)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和物联网条码技术,实现箱件位置的快速jsgcjyw.com定位和箱件内物资的快速查找。
(5)将规划好的推送逻辑、时机、目标置入系统,实时监听物联网数据获取状态并进行对比分析,满足触发条件,自动通过待办任务、邮件、微信、短信等形式推送给相关方,进行预警提醒,对未确认的提醒,可设定重复发送周期。
(6)支持离线应用,可采用离线工具实现数据采集。在联网环境下,自动同步到服务器或者通过邮件发送给相关方进行导入。
(7)具备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共享的功能。
10.6.3 适用范围
国内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的物流、物管。
10.6.4 工程案例
内蒙古昇华新农村光伏小镇建设项目,沙特拉比格海水淡化厂区建设项目,新疆乌鲁木齐2×1100MW超超临界空冷机组项目,宁夏宁东2×660MW燃机扩建项目,孟加拉艾萨拉姆2×600MW燃机项目等。
10.7 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对建设项目现场劳务工人实现高效管理的综合信息化系统。系统能够实现实名制管理、考勤管理、安全教育管理、视频监控管理、工资监管、后勤管理以及基于业务的各类统计分析等,提高项目现场劳务用工管理能力、辅助提升政府对劳务用工的监管效率,保障劳务工人与企业利益。
10.7.1 技术内容
(1)实名制管理。实现劳务工人进场实名登记、基础信息采集、通行授权、黑名单鉴别,人员年龄管控、人员合同登记、职业证书登记以及人员退场管理。
(2)考勤管理。利用物联网终端门禁等设备,对劳务工人进出指定区域通行信息自动采集,统计考勤信息,能够对长期未进场人员进行授权自动失效和再次授权管理。
(3)安全教育管理。能够记录劳务工人安全教育记录,在现场通行过程中对未参加安全教育人员限制通过。可以利用手机设备登记人员安全教育等信息,实现安全教育管理移动应用。
(4)视频监控。能够对通行人员人像信息自动采集并与登记信息进行人工比对,能够及时查询采集记录;能实时监控各个通道的人员通行行为,并支持远程监控查看及视频监控资料存储。
(5)工资监管。能够记录和存储劳务分包队伍劳务工人工资发放记录,宜能对接银行系统实现工资发放流水的监控,保障工资支付到位。
(6)后勤管理。能够对劳务工人进行住宿分配管理,宜能够实现一卡通在项目的消费应用。
(7)统计分析。能基于过程记录的基础数据,提供政府标准报表,实现劳务工人地域、年龄、工种、出勤数据等统计分析,同时能够提供企业需要的各类格式报表定制。利用手机设备可以实现劳务工人信息查询、数据实时统计分析查询。
10.7.2 技术指标
(1)应将劳务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的各类物联网设备进行现场组网运行,并与互联网相连。
(2)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系统,应具备符合要求的安全认证、权限管理、表单定制等功能。
(3)系统应提供与物联网终端设备的数据接口,实现对身份证阅读器、视频监控设备、门禁设备、通行授权设备、工控机等设备的数据采集与控制。
(4)门禁方式可采用IC卡闸机门禁、人脸或虹膜识别闸机门禁、二维码闸机门禁、RFID无障碍通行等。IC卡及读写设备要符合ISO/IEC14443协议相关要求、RFID卡及读写设备应符合IOS15693协议相关要求。单台人脸或虹膜识别设备最少支持存储1000张人脸或虹膜信息;闸机通行不低于30人/min(采用人脸或虹膜生物识别通行不低于10人/min);如采用半高转闸和全高转闸,应设立安全疏散通道。
(5)可对现场人员进出的项目划设区域进行授权管理,不同授权人员只能通行对应的区域。
(6)门禁控制器应能记录进出场人员信息,统计进出场时间,并实时传输到云端服务器;应能支持断网工作,数据可在网络恢复以后及时上传;断电设备无法工作,但已采集记录数据可以保留30天。
(7)能够进行统一的规则设置,可以实现对人员年龄超龄控制、黑名单管控规则、长期未进场人员控制、未接受安全教育人员控制,可以由企业统一设置,也可以由各项目灵活配置。
(8)能及时(延时不超过3min)统计项目劳务用工相关数据,企业可以实现多项目的统计分析。
(9)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人员信息查询、安全教育登记、查看统计分析数据、远程视频监控等实时应用。
(10)具备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共享的功能。
10.7.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加强施工现场劳务工人管理的项目。
10.7.4 工程案例
北京新机场项目,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项目,吉林长春龙嘉机场二期项目,河南郑州林湖美景项目,上海张江高科技园项目,山东济南翡翠华庭项目,陕西西安地电广场项目,广西南宁盛科城项目,太原山西行政学院综合教学楼项目等。
10.8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是指高度集成射频识别(RFID)、车牌识别(VLPR)、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通讯等技术,针对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进行综合监管的信息平台。该平台通过对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申报、识别、计量、运输、处置、结算、统计分析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可为过程监管及环保政策研究提供详实的分析数据,有效推动建筑垃圾的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管理,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建筑垃圾管理的水平。
10.8.1 技术内容
(1)申报管理:实现建筑垃圾基本信息、排放量信息和运输信息等的网上申报。
(2)识别、计量管理:利用摄像头对车载建筑垃圾进行抓拍,通过与建筑垃圾基本信息比对分析,实现建筑垃圾分类识别、称重计量,自动输出二维码标签。
(3)运输监管: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和GIS技术实现对建筑垃圾运输进行跟踪监控,确保按照申报条件中的运输路线进行运输。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垃圾车辆防护措施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运输途中不随意遗撒。
(4)处置管理:利用摄像头对建筑垃圾倾倒过程监控,确保垃圾倾倒在指定地点。
(5)结算:对应垃圾处理中心的垃圾分类,自动产生电子结算单据,确保按时结算,并能对结算情况进行查询。
(6)统计分析:通过对建筑垃圾总量、分类总量、计划量的自动统计,与实际外运量进行对比分析,防止瞒报、漏报等现象。利用多项目历史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相似类型项目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平均值,为后续项目的建筑垃圾管理提供参考。
10.8.2 技术指标
(1)车辆识别:利用车牌识别(VLPR)技术自动采集并甄别车辆牌照信息。
(2)建筑垃圾分类识别:通过制卡器向射频识别(RFID)有源卡写入相应建筑垃圾类型等信息。利用项目和处理中心的地磅处阅读器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垃圾类型信息,摄像头抓拍建筑垃圾照片,并将垃圾类型信息和抓怕信息上传至计算机进行分析比对,确定是否放行。
(3)监控管理平台:利用GIS、卫星定位系统和移动应用技术建立运输跟踪监控系统,企业总部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可建立远程监控管理平台并与运输监控系统对接,通过对运输路径、车辆定位等信息的动态化、可视化监控,实现对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
(4)具备与相关系统集成的能力。
10.8.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程度较高城市的建筑工程,桩基及基坑围护结构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0.8.4 工程案例
上海明发商业广场项目,上海保利凯悦酒店项目,山东济南高新万达项目,上海上证所金桥技术中心基地项目等。
10.9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是在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用BIM、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通过对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材料管理、产品制造环节进行管控,以及对施工过程中的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进行管控,实现生产过程和施工过程的信息共享,确保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和施工环节的效率,提高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管理的水平。
10.9.1技术内容
(1)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交付内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施工全过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阶段的信息共享。
(2)深化设计:依据设计图纸结合生产制造要求建立深化设计模型,并将模型交付给制造环节。
(3)材料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对物料进行统一标识,通过对材料“收、发、存、领、用、退”全过程的管理,实现可视化的仓储堆垛管理和多维度的质量追溯管理。
(4)产品制造:统一人员、工序、设备等编码,按产品类型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对设备进行联网管理,能按工艺参数执行制造工艺,并反馈生产状态,实现生产状态的可视化管理。
(5)产品进场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可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追溯,可在BIM模型当中按产品批次查看产品进场进度,实现可视化管理。
(6)现场堆场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对产品进行统一标识,合理利用现场堆场空间,实现产品堆垛管理的可视化。
(7)施工预拼装管理:利用BIM技术对产品进行预拼装模拟,减少并纠正拼装误差,提高装配效率。
10.9.2 技术指标
(1)管理信息平台能对深化设计、材料管理、生产工序的情况进行集中管控,能在施工环节中利用生产环节的相关信息对产品生产质量进行监管,并能通过施工预拼装管理提高施工装配效率。
(2)在深化设计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深化设计标准(要求)统一产品编码,采用专业深化设计软件开展深化设计工作,达到生产要求的设计深度,并向下游交付。
(3)在材料管理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物料分类标准(要求)统一物料编码。进行材料“收、发、存、领、用、退”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物联网条码、RFID条码等技术绑定材料和仓库库位,采用扫描枪、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现场条码信息的采集,依据材料仓库仿真地图实现材料堆垛可视化管理,通过对材料的生产厂家、尺寸外观、规格型号等多维度信息的管理,实现质量控制的可追溯。
(4)在产品制造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生产标准(要求)统一人员、工序、设备等编码。制造厂应用工业互联网建立网络传输体系,能支持到工序层级的设备层面,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制造。
(5)采用BIM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工艺路线仿真等工具制作工艺文件,并能将工艺参数通过制造厂工业物联网体系传输给对应设备(如将切割程序传输给切割设备),各工序的生产状态可通过人员报工、条码扫描或设备自动采集等手段进行采集上传。
(6)在产品进场管理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采用扫描枪、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产品条码、RFID条码,将产品信息自动传输到管理信息平台,进行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并可按照施工安装计划在BIM模型中直观查看各批次产品的进场状态,对项目进度进行管控。
(7)在现场堆场管理环节应用物联网条码、RFID条码等技术绑定产品信息和产品库位信息,采用扫描枪、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现场条码信息的采集,依据产品仓库仿真地图实现产品堆垛可视化管理,合理组织利用现场堆场空间。
(8)在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采用BIM技术对需要预拼装的产品进行虚拟预拼装分析,通过模型或者输出报表等方式查看拼装误差,在地面完成偏差调整,降低预拼装成本,提高装配效率。
(9) 可采取云部署的方式,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信息资源的使用成本。
(10) 应具备与相关信息系统集成的能力。
10.9.3 适用范围
适用于装配式建筑产品(如钢结构、预制混凝土、木结构等)生产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材料管理、产品制造环节,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
10.9.4 工程案例
辽宁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广东深圳会展中心项目,湖北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广东深圳汉京项目,北京中国尊项目等。
tags:信息化技术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