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技术-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七第2页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投稿人: 时间:2017-12-23 浏览次数:824
7.3.3 空气能热水技术
7.3.3.1 技术内容
空气能热水技术是运用热泵工作原理,吸收空气中的低能热量,经过中间介质的热交换,并压缩成高温气体,通过管道循环系统对水加热的技术。空气能热水器是采用制冷原理从空气中吸收热量来加热水的“热量搬运”装置,把一种沸点为零下10多℃的制冷剂通到交换机中,制冷剂通过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再经过压缩机加压做工,制冷剂的温度就能骤升至80℃~120℃。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较常规电热水器的热效率高达380%~600%,制造相同的热水量,比电辅助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能效高,耗电只有电热水器的1/4。
7.3.3.2 技术指标
(1)空气能热水器利用空气能,不需要阳光,因此放在室内或室外均可,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就可以24小时全天候承压运行;部分空气能(源)热泵热水器参数见下表。
表7.2 部分空气能(源)热泵热水器参数
机组型号 2P 3P 5P 10P
额定制热量(KW) 6.79 8.87 8.87 14.97 30
额定输入功率(KW) 1.96 2.88 2.83 4.67 9.34
最大输入功率(KW) 2.5 3.6 3.8 6.4 12.8
额定电流(A) 9.1 14.4 5.1 8.4 16.8
最大输入电流(A) 11.4 16.2 7.1 12 20
电源电压(V) 220 380
最高出水温度(℃) 60
额定出水温度(℃) 55
额定使用水压(MPA) 0.7
热水循环水量(m3/h) 3.6 7.8 7.8 11.4 19.2
循环泵扬程(m) 3.5 5 5 5 7.5
水泵输出功率(W) 40 100 100 125 250
产水量(L/hr,20℃-55℃) 150 300 300 400 800
COP值 2-5.5
水管接头规格 DN20 DN25 DN25 DN25 DN32
环境温度要求 -5~40℃
运行噪音 ≤50dB(A) ≤55dB(A) ≤55dB(A) ≤60dB(A) ≤60dB(A)
选配热水箱容积(T) 1-1.5 2-2.5 2-2.5 3-4 5-8
(2)工程现场使用空气能热水器时,空气能热泵机组应尽可能布置在室外,进风和排风应通畅,避免造成气流短路。机组间的距离应保持在2米以上,机组与主体建筑或临建墙体(封闭遮挡类墙面或构件)间的距离应保持在3米以上;另外为避免排风短路,在机组上部不应设置挡雨棚之类的遮挡物;如果机组必须布置在室内,应采取提高风机静压的办法,接风管将排风排至室外。
(3)宜选用合理先进的控制系统,控制主机启停、水箱补水、用户用水、以及其它辅助热源切入与退出;系统用水箱和管道需做好保温防冻措施。
7.3.3.3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施工现场办公、生活区临时热水供应。
7.3.3.4 工程案例
北京清华附中凯文国际学校、天津嘉海国际花园项目、正兴镇(钓四)安置房建设项目工程、浙江台州银泰城等工程。
7.4 施工扬尘控制技术
7.4.1 技术内容
包括施工现场道路、塔吊、脚手架等部位自动喷淋降尘和雾炮降尘技术、施工现场车辆自动冲洗技术。
(1)自动喷淋降尘系统由蓄水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语音报警系统、变频水泵、主管、三通阀、支管、微雾喷头连接而成,主要安装在临时施工道路、脚手架上。
塔吊自动喷淋降尘系统是指在塔吊安装完成后通过塔吊旋转臂安装的喷水设施,用于塔臂覆盖范围内的降尘、混凝土养护等。喷淋系统由加压泵、塔吊、喷淋主管、万向旋转接头、喷淋头、卡扣、扬尘监测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组成。
(2)雾炮降尘系统主要有电机、高压风机、水平旋转装置、仰角控制装置、导流筒、雾化喷嘴、高压泵、储水箱等装置,其特点为风力强劲、射程高(远)、穿透性好,可以实现精量喷雾,雾粒细小,能快速将尘埃抑制降沉,工作效率高、速度快,覆盖面积大。
(3)施工现场车辆自动冲洗系统由供水系统、循环用水处理系统、冲洗系统、承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组成。采用红外、位置传感器启动自动清洗及运行指示的智能化控制技术。水池采用四级沉淀、分离,处理水质,确保水循环使用;清洗系统由冲洗槽、两侧挡板、高压喷嘴装置、控制装置和沉淀循环水池组成;喷嘴沿多个方向布置,无死角。
7.4.2 技术指标
扬尘控制指标应符合现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中的相关要求。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阶段施工现场PM10/h平均浓度不宜大于150μg /m3或工程所在区域的PM10/h平均浓度的120%;结构工程及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阶段施工现场 PM10/h平均浓度不宜大于60μg/m3 或工程所在区域的PM10/h平均浓度的120%。
7.4.3 适用范围
适应用于所有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工地。
7.4.4 工程案例
深圳海上世界双玺花园工程、北京金域国际工程、郑州东润泰、重庆环球金融中心、成都IFS国金中心等工程。
7.5 施工噪声控制技术
7.5.1 技术内容
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先进施工工艺或采用隔声屏、隔声罩等措施有效降低施工现场及施工过程噪声的控制技术。
(1)隔声屏是通过遮挡和吸声减少噪声的排放。隔声屏主要由基础、立柱和隔音屏板几部分组成。基础可以单独设计也可在道路设计时一并设计在道路附属设施上;立柱可以通过预埋螺栓、植筋与焊接等方法,将立柱上的底法兰与基础连接牢靠,声屏障立板可以通过专用高强度弹簧与螺栓及角钢等方法将其固定于立柱槽口内,形成声屏障。隔声屏可模块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选择多种色彩和造型进行组合、搭配与周围环境协调。
(2)隔声罩是把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搅拌机、混凝土输送泵、电锯等)封闭起来,有效地阻隔噪声的外传。隔声罩外壳由一层不透气的具有一定重量和刚性的金属材料制成,一般用2 mm~3mm厚的钢板,铺上一层阻尼层,阻尼层常用沥青阻尼胶浸透的纤维织物或纤维材料,外壳也可以用木板或塑料板制作,轻型隔声结构可用铝板制作。要求高的隔声罩可做成双层壳, 内层较外层薄一些;两层的间距一般是6mm~10mm,填以多孔吸声材料。罩的内侧附加吸声材料,以吸收声音并减弱空腔内的噪声。要减少罩内混响声和防止固体声的传递;尽可能减少在罩壁上开孔,对于必需的开孔的,开口面积应尽量小;在罩壁的构件相接处的缝隙,要采取密封措施,以减少漏声;由于罩内声源机器设备的散热,可能导致罩内温度升高,对此应采取适当的通风散热措施。要考虑声源机器设备操作、维修方便的要求。
(3)应设置封闭的木工用房,以有效降低电锯加工时噪音对施工现场的影响。
(4)施工现场应优先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优先选用能够减少或避免噪音的先进施工工艺。
7.5.2 技术指标
施工现场噪声应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的规定,昼间≤70dB(A),夜间≤55 dB(A)。
7.5.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
7.5.4 工程案例
上海市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港汇广场站、人民路越江隧道工程、闸北区312街坊33丘地块商办项目、泛海国际工程、北京地铁14号线08标段等工程。
7.6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
7.6.1 技术内容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及量化评价技术是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智能仪表并借助GPRS通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随时随地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施工现场能耗、水耗、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大型施工设备安全运行状况等各项绿色施工指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记录、统计、分析、评价和预警的监测系统和评价体系。
绿色施工涉及管理、技术、材料、工艺、装备等多个方面。根据绿色施工现场的特点以及施工流程,在确保施工各项目都能得到监测的前提下,绿色施工监测内容应尽可能全面,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绿色施工数据,绿色施工在线监测对象应包括但不限于图7.1所示内容。
图7.1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对象内容框架
监测及量化评价系统构成以传感器为监测基础,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为通讯手段,包括现场监测子系统、数据中心和数据分析处理子系统。现场监测子系统由分布在各个监测点的智能传感器和HCC可编程通讯处理器组成监测节点,利用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的转发和传输,达到实时监测施工用电、用水、施工产生的噪音和粉尘、风速风向等数据。数据中心负责接收数据和初步的处理、存储,数据分析处理子系统则将初步处理的数据进行量化评价和预警,并依据授权发布处理数据。
7.6.2 技术指标
(1)绿色施工在线监测及评价内容包括数据记录、分析及量化评价和预警。
(2)应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建筑垃圾产生量应不高于350t/万m2。施工现场扬尘监测主要为PM2.5、PM10的控制监测,PM10不超过所在区域的120%。
(3)受风力影响较大的施工工序场地、机械设备(如塔吊)处风向、风速监测仪安装率宜达到100%。
(4)现场施工照明、办公区需安装高效节能灯具(如LED)、声光智能开关,安装覆盖率宜达到100%。
(5)对于危险性较大的施工工序,远程监控安装率宜达到100%。
(6)材料进场时间、用量、验收情况实时录入监测系统,保证远程实时接收监测结果。
7.6.3 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模较大及科技、质量示范类项目的施工现场。
7.6.4 工程案例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郑州泉舜项目,中部大观项目,蚌埠国购项目等工程。
7.7 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
7.7.1 技术内容
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包括标准化箱式房、定型化临边洞口防护、加工棚,构件化PVC绿色围墙、预制装配式马道、可重复使用临时道路板等。
(1)标准化箱式施工现场用房包括办公室用房,会议室、接待室、资料室、活动室、阅读室、卫生间。标准化箱式附属用房,包括食堂、门卫房、设备房、试验用房。按照标准尺寸和符合要求的材质制作和使用。
表7.3 标准化箱式房几何尺寸(建议尺寸)
(2)定型化临边洞口防护、加工棚
定型化、可周转的基坑、楼层临边防护、水平洞口防护,可选用网片式、格栅式或组装式。
当水平洞口短边尺寸大于1500mm时,洞口四周应搭设不低于1200mm防护,下口设置踢脚线并张挂水平安全网,防护方式可选用网片式、格栅式或组装式,防护距离洞口边不小于200mm。
楼梯扶手栏杆采用工具式短钢管接头,立杆采用膨胀螺栓与结构固定,内插钢管栏杆,使用结束后可拆卸周转重复使用。
可周转定型化加工棚基础尺寸采用C30混凝土浇筑,预埋 400mm×400mm×12mm钢板,钢板下部焊接直径20mm钢筋,并塞焊8个M18螺栓固定立柱。立柱采用200mm×200mm型钢,立杆上部焊接500mm×200mm×10mm的钢板,以M12的螺栓连接桁架主梁,下部焊接400mm×400mm×10mm钢板。斜撑为100mm×50mm方钢,斜撑的两端焊接150mm×200mm×10mm的钢板,以M12的螺栓连接桁架主梁和立柱。
(3)构件化PVC绿色围墙
基础采用现浇混凝土,支架采用轻型薄壁钢型材,墙体采用工厂化生产的PVC扣板,现场采用装配式施工方法。
(4)预制装配式马道
立杆采用?159mm×5.0mm钢管,立杆连接采用法兰连接,立杆预埋件采用同型号带法兰钢管,锚固入筏板混凝土深度500mm,外露长度500mm。立杆除埋入筏板的埋件部分,上层区域杆件在马道整体拆除时均可回收。马道楼梯梯段侧向主龙骨采用16a号热轧槽钢,梯段长度根据地下室楼层高度确定,每主体结构层高度内两跑楼梯,并保证楼板所在平面的休息平台高于楼板200mm。踏步、休息平台、安全通道顶棚覆盖采用3mm花纹钢板,踏步宽250mm,高200mm,楼梯扶手立杆采用30mm×30mm×3mm方钢管(与梯段主龙骨螺栓连接),扶手采用50mm×50mm×3mm方钢管,扶手高度1200mm,梯段与休息平台固定采用螺栓连接,梯段与休息平台随主体结构完成逐步拆除。
(5)装配式临时道路
装配式临时道路可采用预制混凝土道路板、装配式钢板、新型材料等,具有施工操作简单,占用场地少,便于拆装、移位,可重复利用,能降低施工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等优点。应根据临时道路的承载力和使用面积等因素确定尺寸。
7.7.2 技术指标
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应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具有装拆方便,可重复利用和安全可靠的性能;防护栏杆体系、防护棚经检测防护有效,符合设计安全要求。预制混凝土道路板适用于建设工程临时道路地基弹性模量≥40Mpa,承受载重≤40t施工运输车辆或单个轮压≤7t的施工运输车辆路基上铺设使用;其他材质的装配式临时道路的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7.7.3 适用范围
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等。
7.7.4 工程案例
北京新机场停车楼及综合服务楼、丽泽SOHO、同仁医院(亦庄)、沈阳裕景二期,大连瑞恒二期,大连中和才华、沈阳盛京银行二标段、北京市昌平区神华技术创新基地、北京亚信联创全球总部研发中心。
7.8 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
7.8.1 技术内容
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是指在建筑物内部或外墙外部设置封闭的大直径管道,将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沿着管道靠重力自由下落,通过减速门对垃圾进行减速,最后落入专用垃圾箱内进行处理。
垃圾运输管道主要由楼层垃圾入口、主管道、减速门、垃圾出口、专用垃圾箱、管道与结构连接件等主要构件组成,可以将该管道直接固定到施工建筑的梁、柱、墙体等主要构件上,安装灵活,可多次周转使用。
主管道采用圆筒式标准管道层,管道直径控制在500mm~1000mm范围内,每个标准管道层分上下两层,每层1.8m,管道高度可在1.8m~3.6m之间进行调节,标准层上下两层之间用螺栓进行连接;楼层入口可根据管道距离楼层的距离设置转动的挡板;管道入口内设置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挡板,防止粉尘在各层入口处飞出。
管道与墙体连接件设置半圆轨道,能在180°平面内自由调节,使管道上升后,连接件仍能与梁柱等构件相连;减速门采用弹簧板,上覆橡胶垫,根据自锁原理设置弹簧板的初始角度为45°,每隔三层设置一处,来降低垃圾下落速度;管道出口处设置一个带弹簧的挡板;垃圾管道出口处设置专用集装箱式垃圾箱进行垃圾回收,并设置防尘隔离棚。垃圾运输管道楼层垃圾入口、垃圾出口及专用垃圾箱设置自动喷洒降尘系统。
建筑碎料(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及施工垃圾)单件粒径尺寸不宜超过100mm,重量不宜超过2kg;木材、纸质、金属和其他塑料包装废料严禁通过垃圾垂直运输通道运输。
扬尘控制,通过在管道入口内设置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挡板,垃圾运输管道楼层垃圾入口、垃圾出口及专用垃圾箱设置自动喷洒降尘系统。
7.8.2 技术指标
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符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04-2010和《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2004的标准要求。
7.8.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多层、高层、超高层民用建筑的建筑垃圾竖向运输,高层、超高层使用时每隔50~60m设置一套独立的垃圾运输管道,设置专用垃圾箱。
7.8.4 工程案例
成都银泰广场、天津恒隆广场、天津鲁能绿荫里项目、通州中医院项目等。
7.9 透水混凝土与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
7.9.1 透水混凝土
7.9.1.1 技术内容
透水混凝土是由一系列相连通的孔隙和混凝土实体部分骨架构成的具有透气和透水性的多孔混凝土,透水混凝土主要由胶结材和粗骨料构成,有时会加入少量的细骨料。从内部结构来看,主要靠包裹在粗骨料表面的胶结材浆体将骨料颗粒胶结在一起,形成骨料颗粒之间为点接触的多孔结构。
透水混凝土由于不用细骨料或只用少量细骨料,其粗骨料用量比较大,制备1m3透水混凝土(成型后的体积),粗骨料用量在0.93m3~0.97m3;胶结材在300 kg/m3~400kg/m3,水胶比一般在0.25~0.35。透水混凝土搅拌时应先加入部分拌合水(约占拌合水总量的50%),搅拌约30s后加入减水剂等,再随着搅拌加入剩余水量,至拌合物工作性满足要求为止,最后的部分水量可根据拌合物的工作性情况有所控制。透水混凝土路面的铺装施工整平使用液压振动整平辊和抹光机等,对不同的拌合物和工程铺装要求,应该选择适当的振动整平方式并且施加合适的振动能,过振会降低孔隙率,施加振动能不足,可能导致颗粒粘结不牢固而影响到耐久性。
7.9.1.2 技术指标
透水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为10 mm~50mm, 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一般为10%~25%,透水系数为1mm/s~5mm/s, 抗压强度在10MPa~30MPa;应用于路面不同的层面时,孔隙率要求不同, 从面层到结构层再到透水基层,孔隙率依次增大;冻融的环境下其抗冻性不低于D100。
7.9.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严寒以外的地区;城市广场、住宅小区、公园休闲广场和园路、景观道路以及停车场等;在“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中,可与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等组成“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水生态管理系统。
7.9.1.4 工程案例
西安大明宫世界文化遗址公园、上海世博会透水路面、西安世界花博会公园都实施大面积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的济南、武汉、南宁、厦门、镇江等16个城市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
7.9.2 植生混凝土
7.9.2.1 技术内容
植生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结材,大粒径的石子为骨料制备的能使植物根系生长于其孔隙的大孔混凝土,它与透水混凝土有相同的制备原理,但由于骨料的粒径更大,胶结材用量较少,所以形成孔隙率和孔径更大,便于灌入植物种子和肥料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
普通植生混凝土用的骨料粒径一般为20.0mm~31.5mm,水泥用量为200kg/m3 ~300kg/m3,为了降低混凝土孔隙的碱度,应掺用粉煤灰、硅灰等低碱性矿物掺合料;骨料/胶材比为4.5~5.5,水胶比为0.24~0.32,旧砖瓦和再生混凝土骨料均可作为植生混凝土骨料,称为再生骨料植生混凝土。轻质植生混凝土利用陶粒作为骨料,可以用于植生屋面,在夏季,植生混凝土屋面较非植生混凝土的室内温度低约2℃。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与透水混凝土本相同,但注意的是浆体粘度要合适,保证将骨料均匀包裹,不发生流浆离析或因干硬不能充分粘结的问题。
植生地坪的植生混凝土可以在现场直接铺设浇筑施工,也可以预制成多孔砌块后到现场用铺砌方法施工。
7.9.2.2 技术指标
植生混凝土的孔隙率为25%~35%,绝大部分为贯通孔隙;抗压强度要达到10MPa以上;屋面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3.5MPa以上,孔隙率25%~40%。
7.9.2.3 适用范围
普通植生混凝土和再生骨料植生混凝土多用于河堤、河坝护坡、水渠护坡、道路护坡和停车场等;轻质植生混凝土多用于植生屋面、景观花卉等。
7.9.2.4 工程案例
上海嘉定区西江的河道整治工程中500m长河道护坡、吉林省梅河口市防洪堤迎水面5000m2的植生混凝土护坡、贵州省崇遵高速公路董公寺互通式立交匝道挡墙边植生混凝土坡、武夷山市建溪三期防洪工程9km堤体以植生混凝土10万m2迎水坡面护坡等。